17706333107(微信同号)
美食探店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日照美食 > 正文

海味盛宴——日照美食篇
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5-02-07分类:日照美食浏览:101评论:0


导读:新年的钟声敲响,日照这座海滨城市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年味十足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,美食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、庆祝佳节的重要载体。日照的新年美食,融合了海洋的馈赠和...

新年的钟声敲响,日照这座海滨城市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年味十足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,美食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、庆祝佳节的重要载体。日照的新年美食,融合了海洋的馈赠和当地的民俗风情,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风味和美好的寓意,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。

一、汆西施舌:海味中的珍馐传奇日照西施舌是日照海域所产的珍稀贝类产品,外壳形态俊秀,壳内软体丰满,因其斧足形扁似舌,尖部色泽红艳,根部清白如玉,故而得名。西施舌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下区至稍深的沙质海底,对环境适应性强,以摄取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主食。在历史上,日照沿海的西施舌就以体大、壳薄、艳丽、肉脆嫩、味甘美而闻名。《日照市志》和《日照风情》两书中都有相关记载。过去,西施舌在日照沿海分布广泛,尤以涛雒为多,采捕期多在冬季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全国农业劳动模范、日照县岚山公社官草汪村党支部书记柴历清,进京以“西施舌”赠毛泽东,深受喜爱,西施舌也因此更加闻名。有一种传说与西施舌相关,越国灭掉吴国后,越王勾践欲接西施回国,但王后怕西施受宠威胁自己地位,便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,将其沉于江底。西施死后化为贝壳类“沙蛤”,期待有人找到她,便吐出丁香小舌,尽诉冤情。于是,这道以西施命名的海鲜菜肴便流传了下来。不管是哪种传说,都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抹浪漫而神秘的色彩。在制作工艺上,它以净西施舌肉为主料,搭配香菜梗、韭青等,再佐以精盐、醋、料酒、清汤、胡椒面、鸡油等调料。传统做法是将西施舌肉洗净用开水烫后捞出放入汤碗,再将清汤、精盐、料酒烧开,去浮沫,倒入盛西施舌肉的汤碗中,撒上香菜和韭青末,淋上鸡油即成。如今,这道菜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有所改进,变得更为别致,如将净西施舌肉切片,把香菜梗、韭青切细末,分别盛盘,连同胡椒面、醋一并上桌,再用火锅将清汤烧开,加入适量精盐、料酒和鸡油,食客用筷子夹西施舌肉片在汤中涮烫,随涮随吃,吃完肉后,再把香菜末和韭青末置锅内烧开,饮汤,因其酷似“涮羊肉”,故又称“涮西施舌”。

从中医角度来看,西施舌味甘、咸,性平,归肝、肾经,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,可用于缓解阴虚所致的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还能够清热化痰,对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等有一定的辅助调理作用,还可辅助治疗瘰疬、痰核等病症。

二、海沙子面:海边的至鲜之味海沙子面,食材虽质朴,却满含大海的馈赠。海沙子,学名兰蛤,是一种极小的贝类,幼苗时期体型小如沙子,外壳洁白如玉,主要盛产于日照地区涛雒和两城河流的入海口,均为野生,每年五至十月才可打捞,此时最为肥美。   海沙子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。当时,日照沿海地区的渔民在捕捞时,收获了许多小海蛤蜊,也就是海沙子。渔民们发现这些小海蛤蜊味道鲜美,还富含蛋白质、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便开始尝试用它们制作食物。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,最终用海沙子熬制的汤汁搭配面条,形成了现在的海沙子面。关于海沙子面,还有一个温暖的传说。相传,日照沿海的一个小渔村有个年轻人小李,在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下,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上一碗海鲜面,便跑到海边。他本打算用沙子的鲜味煮面,偶然间发现沙中有比小拇指指甲盖还小的蛤蜊,也就是海沙子。小李便用这些海沙子给母亲做了一碗海鲜汤面。或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,李母吃了面后身体逐渐康复。因此,海沙子面也被称为“孝子面”,这份带着孝心与温情的美食,也在日照代代相传,成为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的一部分。制作海沙子面,工序颇为讲究,一洗、二淘、三煮、四滤,每一步都饱含着日照人民对美食的执着。先将海沙子反复清洗、淘洗,去除杂质和泥沙。接着,放入锅中加水烹煮,待壳肉分离后,用细漏勺小心翼翼地捞出微小的海沙子肉,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,因为海沙子肉实在太小,稍不留意就会遗漏。捞完肉后,将煮海沙子的汤倒入容器静置,让沙子沉淀,再将上层清澈鲜美的汤汁慢慢倒入锅中,这便是海沙子面的精华所在。

海沙子本身富含优质蛋白质,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,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。从中医角度来看,海沙子面性甘、咸,微寒,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,可缓解阴虚所致的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对于一些体内有结节、肿块等情况,海沙子面还有一定的软坚散结作用,有助于消散结块。

三、中至羊肉汤:岁启新程的暖心热汤日照中至羊肉汤源于日照当地的饮食文化传统,日照拥有适宜山羊养殖的自然环境,当地的山羊品质优良,为羊肉汤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食材。它作为日照羊肉汤文化的一部分,与冬至吃羊肉汤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。冬至在古代就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民间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在这一天喝羊肉汤,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传统习俗。人们认为,冬至喝羊肉汤不仅可以抵御寒冷,还能滋补身体,有着祈求来年身体健康、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。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。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地散养的新鲜山羊肉。这些山羊在青山绿水间自由觅食、奔跑嬉戏,肉质紧实且富有弹性,没有丝毫的膻味。最好挑选肥瘦相间的羊肋排或者羊腿肉,这样炖煮出来的羊肉汤,既有羊肉的鲜香,又有恰到好处的油脂香气,口感更加丰富醇厚。将焯好水的羊肉放入一口大砂锅中,加入足量的清水。放入准备好的花椒、八角、桂皮、香叶等香料,大火将水烧开后,转小火慢炖1.5-2个小时。在羊肉快炖好的时候,就可以进行调味了。加入适量的盐和胡椒粉,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。盐能提升羊肉汤的鲜味,胡椒粉则能为羊肉汤增添一丝温暖的辣味,让口感更加丰富。继续炖煮10-15分钟,让调味料充分融入汤汁中。最后,将提前泡好的粉丝放入锅中,煮至粉丝熟透。关火前,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和葱花,瞬间,羊肉汤的香气中又增添了一股清新的气息,让人食欲大增。

羊肉富含高质量蛋白质,还是铁、锌、硒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,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,对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、促进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;羊肉汤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营养成分,如胶原蛋白、软骨素等,对关节健康和皮肤弹性有一定的益处。此外,羊肉性温热,冬季食用可以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。

四、五莲大豆腐::年味里的醇厚传承五莲大豆腐的“豆腐”与“都富”谐音,这一谐音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。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,五莲人都会制作豆腐,寓意着家庭富裕、生活美满。这种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瞿秋白先生在《多余的话》一书中说:“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,世界第一。”五莲大豆腐作为中国豆腐的一种特色代表,也承载了这种对豆腐美食的高度赞誉。步入五莲当地的一家餐厅,点上一桌豆腐宴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菜品,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豆腐芯,表面淋上一层浓郁的酱汁,色泽诱人。轻轻咬上一口,外皮的酥脆与内里豆腐的嫩滑形成鲜明的对比,酱汁的浓郁味道渗透到每一丝豆腐之中,咸香可口,回味无穷。简单的家常豆腐,在厨师的精心烹制下,成为了一道让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。还有那道豆腐丸子汤,小巧玲珑的豆腐丸子漂浮在清澈鲜美的汤汁中,宛如一颗颗洁白的珍珠。丸子口感软糯,入口即化,汤汁鲜美醇厚,喝上一口,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,顺着喉咙缓缓流下,温暖了整个身心。这道汤品不仅味道鲜美,而且营养丰富,是老少皆宜的美食。除了这些,豆腐宴中还有凉拌豆腐丝、脆皮豆腐、蟹黄豆腐等诸多美味佳肴。

五莲豆腐由大豆制作而成,含有的大豆卵磷脂能降低胆固醇,预防心血管疾病,还对大脑和神经发育有益,可增强记忆力,预防老年痴呆。同时豆腐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,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,对心血管健康有益,适合追求健康饮食的人群。中医认为豆腐性凉,有清热润燥的功效,可缓解燥热引起的口渴、咽干、便秘等症状,适合体质偏热者食用,能滋润口腔和咽喉,改善口渴症状,还对一些热毒病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,如痈肿疮毒等。

五、九仙豆沫子:山野间的质朴美味在日照的美食版图里,九仙豆沫子宛如一颗隐匿在民间的璀璨明珠,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光芒。它没有华丽的外表,也没有昂贵的食材,却凭借着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当地人餐桌上经久不衰的美食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日照人的记忆与情感。九仙豆沫子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,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。制作九仙豆沫子,首先要准备好新鲜的食材。豆子是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,通常选用当地的黄豆,黄豆经过浸泡后,变得饱满圆润,易于研磨。蔬菜则可以根据季节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,常见的有萝卜缨、荠菜、苦菜等,这些生长在山野间的蔬菜,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将浸泡好的豆子放入石磨中,慢慢研磨成细腻的豆糊。在研磨的过程中,石磨与豆子相互摩擦,发出“嘎吱嘎吱”的声响,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,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研磨好的豆糊倒入锅中,加入适量的清水,用大火烧开。在烧水的过程中,将洗净的蔬菜切成小段,放入锅中与豆糊一起炖煮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锅中的豆沫子逐渐变得浓稠,香气也越来越浓郁。当豆沫子炖煮至熟透,加入适量的盐、葱花等调料进行调味,一道美味的九仙豆沫子就大功告成了。

日照九仙豆沫子主要由黄豆和各类蔬菜制作而成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。黄豆富含优质蛋白质,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,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,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增加粪便体积,预防便秘,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。同时,膳食纤维还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,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。在日照,九仙豆沫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。每到逢年过节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九仙豆沫子,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温暖,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对于在外漂泊的日照游子来说,九仙豆沫子更是家乡的味道,是他们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牵挂。每当想起家乡的九仙豆沫子,心中便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。

六、九仙小笨鸡:山野的鲜美馈赠在日照五莲的美食谱系里,九仙小笨鸡凭借其独特风味,成为备受当地人喜爱的一道佳肴。这道菜选材讲究,只用在九仙山周边自然环境中散养长大的小笨鸡。这些鸡在山林间自由穿梭,啄食着草籽、小虫,运动量充足,肉质紧实且富有弹性,与普通饲料鸡有着天壤之别。相传北宋时期,苏轼被贬知密州太守。一日,他听闻九仙山景色奇秀,便前往游览。行至山中,苏轼又累又饿,偶然间走进一户山民家中。山民热情好客,家中并无珍贵食材,便将自家散养的小笨鸡宰杀,精心烹制了一道九仙小笨鸡来招待苏轼。苏轼品尝后,赞不绝口,直呼这是他吃过最美味的鸡肉。此后,苏轼常与友人提及这道在九仙山品尝到的小笨鸡,这道菜也随着苏轼的赞誉声名远扬。山民们也因苏轼的喜爱,更加用心钻研这道菜的做法,使得九仙小笨鸡的烹饪技艺代代相传,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,延续至今,让每一位品尝它的食客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美味传承。烹饪时,先将小笨鸡切块,简单焯水去腥。热锅凉油,放入葱姜蒜爆香,随后加入鸡块快速翻炒,直至鸡肉表面微微泛黄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此时,加入适量的酱油、料酒、八角等调料,让每一块鸡肉都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。接着,倒入足量的清水,盖上锅盖,小火慢炖。在炖煮的过程中,鸡肉的鲜香与调料的醇厚相互交融,香味逐渐弥漫开来,勾得人直咽口水。经过长时间的炖煮,鸡肉变得酥软,轻轻一咬,肉丝便能轻松分离,口感鲜嫩多汁,味道浓郁醇厚,每一口都饱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家的温暖。

从营养价值的角度来看,九仙小笨鸡性温,味甘,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。对于脾胃虚寒、食欲不振、乏力倦怠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,适合体质虚弱、怕冷的人群食用,能够补养肝肾,填精补髓,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须发早白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同时,对于产后体虚、久病体虚等人群,也有很好的滋补作用,有助于身体的恢复。

七、京冬菜:舌尖上的海滨风情它起源于清咸丰年间,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当时生产的京冬菜因条索细匀、色泽金黄、清香宜人、味美可口,形、色、味别具一格,而誉满京城,成为清代日照县的唯一朝贡品,因此得名京东菜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京冬菜见证了日照的兴衰变迁,成为了日照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据《日照商业志》记载,清光绪年间,涛雒“裕源”业主丁德臣从滕县请来单学雨为师开始生产冬菜,初期所产冬菜并不出名。后丁家兄弟苦练切菜技术,切出的菜既快又细且匀,菜坯质量大为提高,冬菜生产渐成规模。所产冬菜条索细匀、色泽金黄、清香宜人、味美可口,被称为京冬菜,美名誉满上海,还曾在1936年青岛召开的一次展销会上获金质奖。

日照京冬菜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独特的风味和口感,离不开它那传承百年的传统制作工艺。从最初的鲜菜挑选,到最后的封坛发酵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日照人民的智慧和心血。在鲜菜处理环节,只选用白而嫩的白菜白帮和菜心,这不仅保证了京冬菜的品质,还为其独特的口感奠定了基础。晒菜过程中,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天气,确保菜条能够均匀干燥,同时保留其原有的鲜味和营养。而在配佐料揉碾造型环节,酱油、绍兴酒等调料的比例搭配以及揉碾的力度和次数,都需要师傅们凭借多年的经验来精准把握,只有这样才能使京冬菜的味道更加浓郁醇厚。最后,经过百天的封坛发酵,京冬菜在时间的沉淀下,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。京冬菜成品一般可存放3年而不变质,菜丝均匀,色泽棕红,明亮悦目,香味浓郁,鲜醇爽口,咸中透甜,柔软不粘,嚼无硬渣,既能作平日餐桌上的小菜,也可当鱼汤、蛋汤等的佐料,还能用于煎、炒、蒸、炖等多种烹饪方式,是烹饪肉类与海鲜的调味佳品。从营养价值上来看,京冬菜经过腌制发酵,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有益微生物。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消化,预防便秘;有益微生物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,增强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。

八、乌鱼蛋汤:新年的鲜爽之味   乌鱼蛋汤源于鲁菜,历史悠久,相传在汉武帝时兴起。清康熙五十四年的《日照县志》载“乌贼鱼口中有蛋,属海中八珍之一”,说明当时乌鱼蛋已是贡品级别的海珍,至清末,乌鱼蛋一直被列为贡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烩乌鱼蛋被钓鱼台国宾馆所选取,成为国宴菜肴之一。国宴厨师遵循“大味必淡”的做菜理念,以及“低糖、低盐、低脂肪、高蛋白”的健康要求,对烩乌鱼蛋进行不断改进,这道改良的烩乌鱼蛋被赋予了新名字—“酸辣乌鱼蛋汤”。邓小平同志非常喜欢乌鱼蛋汤,该汤也被誉为钓鱼台台汤,又被称为“中华第一汤”。乌鱼蛋汤是日照新年餐桌上的“明星菜品”。乌鱼蛋并非真正的鱼蛋,而是雌性乌贼的缠卵腺,经过腌制等多道工序制成。它形状小巧,色泽乳白,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。当一碗热气腾腾的乌鱼蛋汤端上桌,浓郁的鲜香瞬间弥漫开来,让人垂涎欲滴。汤头清澈见底,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,乌鱼蛋漂浮其中,宛如在水中嬉戏的精灵。轻轻舀起一勺汤,放入口中,首先感受到的是汤的鲜美醇厚,那是乌鱼蛋特有的鲜味与其他食材完美融合的味道,鲜而不腥,浓而不腻。乌鱼蛋的口感更是一绝,入口爽滑,富有弹性,轻轻一咬,汁水四溢,鲜美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,令人回味无穷。

乌鱼蛋汤不仅味道鲜美,而且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,乌鱼蛋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牛磺酸,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,可以调节血压、降低血脂,还能促进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和视力发育。在新年里,喝上一碗乌鱼蛋汤,既能温暖身心,又能为新的一年增添一份鲜美的滋味。

九、八喜笼包:舌尖上的美味传奇作为山东日照的特色美食,八喜笼包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,更以其鲜香的味道、丰富的口感,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。相传,八喜笼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。公元前717年,莒子与鲁隐公在浮来山大银杏树下会盟,当时莒国推出了内包银杏果的面团,寓意两国峰会圆满成功,这便是最早的雏形。后来,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进军西南,士兵因“瘴气太浓”多患病,诸葛亮想起家乡的“莒国笼包”,便让士兵将牛肉和猪肉剁成肉泥,加入银杏果包成包子,按八卦组合蒸熟,士兵食用后精神大振,病患消除,从此“八喜笼包”声名远扬。八喜笼包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。师傅们精选新鲜的食材,面粉要用优质小麦粉,揉出的面团筋道有韧性。馅料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,选用新鲜的猪肉,搭配浮来山四千年银杏树王所产的银杏果,再佐以葱姜等调料,精心调配。蒸制八喜笼包的火候和时间也很关键,火候太大会使包子皮干裂,火候太小则包子不熟。经过恰到好处的蒸制,包子熟透出炉,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。

八喜笼包中常加入银杏果,银杏果即白果,具有敛肺定喘、止带缩尿等功效。可用于治疗哮喘痰嗽、带下白浊、遗尿尿频等病症。现代研究还发现,银杏果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。八喜笼包还将猪肉和银杏果等食材搭配在一起,发挥了协同的食疗作用。猪肉的滋阴润燥与银杏果的敛肺定喘相结合,既能滋补身体,又能对一些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症状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。在日照,无论是热闹的早餐摊,还是温馨的家庭餐桌,都能看到八喜笼包的身影。它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热气腾腾的八喜笼包,谈天说地,欢声笑语,那浓浓的亲情和温暖的氛围,让八喜笼包的味道更加难忘。

十、右所瓣酱:传承的独特风味右所瓣酱是日照市岚山区的传统名吃,起源于清朝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由丁惟此的祖辈创制,并靠此发家。丁氏为保持独家经营,传儿不传女,对外严格保密,使得这一传统美食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手工生产方式。它以粘米为主要原料,配用特种面条(白面呈卵形),经发酵糖化后加面制成。这种冷食品具有甜、酸、香、粘等独特口味,深受当地百姓喜爱。

制作右所瓣酱,首先要选用新鲜、优质的食材。辣椒要选用当地种植的红辣椒,这种辣椒色泽鲜艳、辣味浓郁,是制作瓣酱的关键食材。生姜要挑选质地鲜嫩、辛辣味足的,蒜瓣则要选择饱满、无虫蛀的。将这些食材洗净、晾干后,切成细碎的颗粒备用。然后,将切好的食材放入一个大缸中,加入适量的盐、糖、酱油、醋等调料,搅拌均匀。在搅拌的过程中,要根据个人口味和经验,调整各种调料的比例,以确保酱料的味道恰到好处。接下来,将搅拌好的酱料密封起来,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发酵。在日照,右所瓣酱的食用方式多种多样。它可以作为蘸料,搭配各种肉类、海鲜、蔬菜等食材食用,为食物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。比如,将烤好的羊肉串蘸上一点右所瓣酱,酱料的浓郁味道与羊肉串的鲜嫩多汁相互交融,让人回味无穷。它也可以作为调料,用于烹饪各种菜肴。在炒菜、炖菜、烧菜时加入适量的右所瓣酱,可以为菜肴增添一份独特的香味和口感,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。从中医角度看,右所瓣酱中的粘米性甘、平,归脾、胃、肺经,有健脾和胃的作用。酱料经过发酵后,可能更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促进食欲,对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的人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其酸甜的味道可能有助于中和胃酸,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

日照的新年美食,不仅是一道道美味的佳肴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。它们承载着日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,让人们在新年的氛围中,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。无论是乌鱼蛋汤的鲜爽还是海沙子面的醇厚,每一道美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。在新的一年里,不妨走进日照,品尝这些美味的新年美食,感受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。


标签:日照美食日照乌蛸炖豆腐乌蛸炖豆腐日照特产日照攻略


欢迎 发表评论: